成都街头,一辆丰田Mirai悄然驶过,排气管滴落的只有水珠——这一幕正成为氢能革命的缩影。6月12日,丰田宣布在成都投建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杠杆配资论坛官网,计划2025年前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。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“赌上未来的战略押注”,毕竟中国氢车市场去年销量仅3000辆,而丰田却放话要拿下30%份额。
氢能赛道上的“孤勇者” 丰田的执着早有端倪。2023年北京车展上,其展出的第二代Mirai续航已达850公里,加氢仅需3分钟,技术参数碾压多数电动车。但尴尬的是,中国同期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不足1.5万辆,加氢站更是稀缺到仅建成358座。这种“技术超前、配套滞后”的困境,让大众、比亚迪等车企纷纷转向纯电赛道,唯独丰田逆势加码。
业内人士透露,丰田的底气来自政策东风。今年4月,财政部等三部门将氢能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7年,成都、佛山等试点城市更推出加氢站建设补贴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绿氢产能正以每年40%的速度狂飙,隆基、中石化等巨头已下场布局制氢环节——这意味着氢能成本有望从现在的60元/公斤降至2030年的25元。
展开剩余60%技术壁垒与本土化博弈 丰田的野心绝非没有阻力。其专利壁垒曾让现代、本田等对手头疼,但中国车企正在绕道超车。长城汽车去年发布的“氢柠技术”已实现电堆成本下降28%,亿华通的燃料电池系统更拿下北京冬奥会订单。知乎上有用户尖锐提问:“当国产电堆寿命突破2万小时,丰田还有多少技术代差?”
成都项目被看作丰田的防守反击。据内部文件显示,该研发中心将重点攻关膜电极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国产化,目标降低成本50%。但风险同样明显:氢能车推广高度依赖加氢网络,而中国80%的加氢站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。若基础设施跟不上,再好的技术也可能沦为“展厅标本”。
市场变局前的暗战 值得玩味的是,丰田此次拉上了亿华通、重塑科技等本土伙伴。这种“以技术换市场”的策略,像极了特斯拉上海建厂的剧本。微博大V“能源观察局”调侃:“当年电池技术换积分,今天氢能专利换路权,丰田这波操作熟练得让人心疼。”
更激烈的竞争已在供应链端爆发。潍柴动力刚刚交付了首台3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,雄韬股份的膜电极良品率提升至98%——这些都可能改写游戏规则。或许正如某位投资人所说:“氢能赛道不缺明星,只缺时间。”
尾声: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赌 当电动车陷入内卷时,氢能能否成为下一个爆发点?成都项目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丰田的焦虑与野心。眼下最大的悬念是:中国车企会放任外资巨头复制纯电领域的教训,还是用更快的本土化速度夺回主导权?答案或许藏在那些尚未竣工的加氢站里,藏在每一次技术迭代的毫秒之间。
发布于:日本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